
正始十年(公元249年)的高平陵之变,是三国历史中的重要转折点,不仅揭开了魏晋更替的序幕,也让三分归晋的历史进入倒计时。然而,许多人在讲述这段历史时,往往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:这场政变的主角之一司马懿股票优配,当时已在政坛沉寂十年,而另一位主角曹爽,却掌握着无可匹敌的权力。在这种力量极度悬殊的情况下,司马懿究竟凭什么成功翻盘?其中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玄机呢?
司马懿(179—251年)自景初二年(238年)末被曹爽架空权力后,便淡出朝政,甚至自正始八年(247年)起称病不出。十年的“隐退”意味着他几乎与权力中心隔绝,按照常理,早已人心冷却。然而,高平陵之变中,他却敢向曹爽发难,这份勇气从何而来?
史书记载:司马懿通过高柔、王观、蒋济等元老重臣的支持,组织政变。《晋书·宣帝纪》记载,“帝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”,说明元老集团是司马懿成功的关键力量。这三位元老均为曹操时代便效忠魏的老臣,他们的支持不仅赋予司马懿政治合法性,也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基础。
展开剩余67%曹爽之所以得罪这些元老,是因为他在排挤司马懿掌权后,扶持亲信何晏、邓飏、丁谧等掌控朝政,“附会者升进,违忤者罢退”,引发元老集团的不满。司马懿作为明帝托孤大臣,代表元老集团出面干预,既合法又有号召力,这成为他叫板曹爽的重要筹码。
然而,政治支持并不足以保证政变成功,军事力量同样至关重要。此时,司马懿依靠的正是其子司马师——当时的中护军。中护军掌握禁军、负责武将选举,是魏国军政体系中极为关键的职位。司马师借此“阴养死士三千”,为政变储备了可靠武力,同时掌控禁军,让政变得以顺利实施。
曹爽原本希望通过让司马师接替夏侯玄任中护军,平衡关中地区的权力,但未料这一步棋反而成为自我陷阱。司马师的加入,使司马懿在军事上获得可靠保障,而禁军中其他官兵由于对蒋济的敬重,也保持观望,大大减少了阻力。
政变部署上,司马懿一反“擒贼擒王”的传统策略,没有直接攻打曹爽府邸,而是先占领京城武库,再部署司马师、司马孚控制宫门,司马昭监视宫中动静,高柔、王观分别掌控曹爽营、曹羲营,蒋济屯兵洛水浮桥迎击反扑。先掌控武库的策略尤为关键,掌握了武器供应,就掌握了禁军的效忠,从而削弱了曹爽阵营的抵抗意志。
综上所述,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在力量明显劣势下扳倒曹爽,源于三大因素:一是得到元老集团的政治支持,二是掌握关键军事力量——禁军与死士,三是高明的战略部署,先夺武库、稳控宫城。这一系列精心策划和缜密操作,使司马懿成功实现政变,也改变了三国历史的发展方向,为魏晋交替奠定了基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