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股票优配
亲爱的陌生人你好,我是悟空。
我一直觉得自己不太开心,但这种“不开心”又很模糊。
大部分时间是一种平静,或者说麻木的状态。
我能正常工作、吃饭、社交,只是感觉一切都隔了层纱。
这种状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。
然后,在奶奶去世后的5年里,愈发凸显。
偶尔,这种平静会突然被强烈的情绪打破,让我极其难受,不想理任何人,甚至想过结束生命。
这5年,我感觉自己一股无形的黑暗力量困住,挣不脱走不出。
直到一次彻底崩溃,让我决心自救,并真的从中挣脱了出来。
今天,我想和你分享我的经历,告诉你,我是怎么走进去,又怎么走出来的。

我终于承认,我病了
那次崩溃,是3年前的夏天。
当时,我入职了快半年才被要求参加入职封闭培训。
所以那时候,我既要参加培训,还得完成工作。
某一天,培训完大家三三两两地聚餐、玩耍、运动……除了我。
没有熟人、也没有新认识的人,我孤身回到宿舍,还没坐下,就接到了同事的电话。
是那个暂时接替我工作的同事,他说:“你培训前交接给我的资料不是说齐全了么?怎么对方还说差好多东西,我不知道怎么做啊,你有空做一下吗?”
我整个人愣在那里,不知所措。接着像个机器人一样,一晚上麻木地完成了工作。
随后几天,我就像个游魂:
迷糊间听到培训老师说,剩下的三天大家可以回家上网课,然后收拾东西回租房。
我忘了自己是怎么收拾的、怎么回去的;也忘了那三天自己有没有起床、洗漱、吃饭……

我只记得,窗帘拉得紧紧的,天昏地暗。
而我,躺在沙发上泪流不止,电脑播着的网课成了遥远的背景音。
一周后,对象把我带到了医院的心理科,拿了抗抑郁和助睡眠的药。
那段时间的我,每天都昏昏沉沉的,吃完药倒头就睡。
看了些科普后,我打算捡回自己看书的爱好,给自己增加点动力。
可我未能如愿。
某天晚上,我在书店里逛了一圈又一圈,试图找到一本自己看得进去的书。
可无论我拿起哪本,里面的文字都好模糊,好像要飘出来,让我看不清任何一个字。
一瞬间我崩溃了,再也没办法当鸵鸟。
我病了,而且好像没办法好起来……
我想找个人问问,为什么我会这样?为什么我努力了这么多年,还是病了?
带着绝地求生的渴望,我预约了心理咨询。

当我一层层撕开内心掩埋的伤口
我的咨询师是一位很专业且温暖的人。
但初次接触时,我还是抱着一定的警惕心。
我不确定她是不是能真的理解我,我是不是真的要和盘托出。
所以一开始,我只跟她讲述自己最近的经历。
然后跟她说,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在接到同事电话时会懵掉,为什么我烦工作能烦成这样。
她问:“你是感觉自己没处理好给同事带来了麻烦吗?是不是觉得愧疚?”
这个问题如同当头一棒,道明了我自己都说不清的复杂心情。
我开始放松下来。或许,面前的这个咨询师能懂我。
于是,那些藏在心里很久的伤痛,开始一点点地剥开。

我告诉她,我从3岁起就没有妈妈,她失踪了;
我告诉她,我最亲最亲的人是奶奶,可是她去世5年了;
我告诉她,我无数次想伤害自己,想从楼上跳下去,但是我怕亲人伤心;
我告诉她,这么多年我一直很努力,读书、做人都很努力……
我边流泪边讲,好像想一口气把憋了好久的话都讲完。
咨询师始终恳切地关注着我,在我有些喘不上气时轻拍我,让我缓缓,然后对我说:
“小空,这些年你辛苦了。你有在努力保护自己,让自己成为一个很棒的人。”
那一刻,我嚎啕大哭。
心里那层冻住了太多情绪的、硬邦邦的湖面,终于被这句温柔的“看见”凿开了一个口子。
我以为,只要封闭内心、隔离情绪,刻意回避、埋藏那些伤痕累累的记忆,我就能“什么事都没有”。
却不曾想,那些伤口从未消失。
它们只是在暗处发酵,最终以更尖锐、更凶猛的方式,反过来啃噬我摇摇欲坠的心。
后来的咨询中,为了更深刻的看见,我们的讨论都围绕着奶奶。
咨询师让我讲讲我的奶奶,说说她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因为刻意回避了太久,我似乎忘了很多事,只能想起什么讲什么。
我说,从我懂事起,奶奶就是一直照顾我的人,每晚都是她陪我睡觉;
我说,小时候比起和小伙伴出去玩,我更愿意在家陪奶奶;
我说,我生病总爱半夜发烧,都是奶奶一整晚抱着我睡的;
我说,奶奶去世时89岁,没什么大病痛,长辈都说是喜丧,可我,一点都不开心……
原来,关于她的记忆,只是我以为自己忘了。

随着讲述的深入,随着一次次的情绪崩溃,我把那些记忆碎片都找了回来。
我问咨询师:“为什么奶奶去世后我从没梦见过她?她是不是在生我的气?她去世前那段时间,我一直在上学,就回去看了她一次。”
咨询师轻轻摇了摇头,说:“你有没有想过,或许是你自己不肯接受奶奶的去世,不肯面对对她生出的复杂感情?”
我疑惑地看向她,然后被她的下一句惊得瞪大双眼。
“你对奶奶有恨,”她说。
怎么可能呢?我这么爱奶奶,爱她爱到许愿用我的寿命去换她的长命百岁,我怎么会有恨呢?
虽然青春期的我时常情绪不好,不想理人,让奶奶总以为我莫名其妙地跟她置气,和我吵架;
虽然奶奶去世前老人痴呆,不太认识人,半夜吵我睡觉惹得我发脾气……
可即便如此,我怎么能有恨呢?
“你不会去恨一个陌生人,因为有爱才有恨。正是因为你爱她,在意她,才会恨她。”
“你最恨的,是她像妈妈一样抛弃了你,即便这不是她能决定的。”
我很难形容当时听到这些话的心情。
我只知道,奶奶去世后的悲伤、痛苦、愧疚、愤怒等一系列的复杂心情,在那一刻终于有了解释和出口。
至此,咨询开始迈入更深一步——“治愈”。

我终于真正完成了对奶奶的告别
情绪有了出口后,我一度困在其中。
我的咨询师一直陪着我,和我在一起面对那些错杂的情绪,不带任何评判地、坚定地站在我身边。

我无法接受自己的“恨”。
她说:“爱一个人也可以有情绪的。不管你有什么情绪,都是正常的。不要压抑自己。”
我无法原谅自己曾对奶奶的埋怨:“我当时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了,就是心情不好,不想理人,不是真的不理她,还觉得奶奶不理解我,我好像在怪她,这正常吗”
她点了点头:“正常。”
我提及自己对奶奶的不耐烦:“她老年痴呆后一直半夜吵我睡觉,我特别烦躁,担心影响到白天学习,为此还搬出房间,这正常吗?”
她有力地点头:“正常。”
我再问:“奶奶去世这么多年,我都没回去看她,这正常吗?”
她再次用力地点了点头:“正常。”
然后说:“小空,不要苛责自己。这些年你能陪在奶奶身边,我相信她是很开心的。”
随后,她罗列了很多在我的讲述中捕捉到的细节。
比如:
我会为了陪奶奶,而拒绝小伙伴的玩耍邀请;
我出门看到好吃的就会带多一份;
我会眉飞色舞地给奶奶讲在学校的见闻……
这些细节,我讲述时并没有什么感觉,也不觉得这些能给奶奶带来什么。
“在我一个旁观者看来,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全部了。”
在咨询师的一句句的肯定,一次次帮助回忆的细节中,我终于重新记起了那个,一直很包容我、从不舍得凶我的奶奶的模样。
重新记起奶奶温柔的模样后,我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悲伤。
就好像原本平静的海面,突然之间出现了狂风暴雨。

那段时间的每次咨询,我都是声嘶力竭、嚎啕大哭。
我真的很想奶奶。
甚至一度有些责怪咨询师为什么要让我想起那么多。
咨询师说,这是因为我压抑自己太久了。现在防御系统终于有所松动,我的情绪慢慢出来了。
如果一直压抑,就会像弹簧被压到底一样,终有一天会被反噬。
“接受你自己的情绪,不论好坏。”
这是咨询师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。
不论我说什么做什么,老师都会说没事的,她陪着我。
我一遍遍地发脾气,又一遍遍地确认是否可以这样。
慢慢地,我开始发现,我虽然悲伤,但不再那么无助和绝望。
今年,我开始会梦到奶奶了。
有一次梦见她来我工作的地方找我玩;有一次梦见她参加了我的婚礼;还有一次梦见我跟她一起出去旅游。
这是我学生时代最大的愿望,读好书,考好成绩,赚大钱,带她吃喝玩乐。
好像,都在梦里实现了。
清明节前,我跟家里人说,要回家看看奶奶。
这是奶奶去世后的第一次。
我想去到她的面前,告诉她,我想她了。
按咨询师的说法,我终于真正完成了对奶奶的告别。
现在,我依旧很想她。
但跟以前不同的是,我不再痛苦、不再深陷。
这就像伤口结了痂,会偶尔发痒,提醒你伤口曾经存在。
但不会再痛了,更不会让你歇斯底里。

我学会了自己包饺子。以前我能一口气吃好多个奶奶包的饺子,老是把自己吃撑;
我还会偶尔拿她的老照片出来看,全是我小时候拿着相机乱拍的。
最近做的一个梦更搞笑,奶奶火急火燎地要我和对象的生辰八字,说拿去给算命先生看我们合不合适。
结果我想了很久说我连对象生日不知道,把奶奶气得圆鼓鼓的。
醒来后,我开玩笑似的和别人说:“老太婆着急了,跑我梦里给我催婚来了。”
说真的,我真的很感谢那个尝试咨询的自己,以及陪伴着我的咨询师。
让我现在能够,哭着笑着写下好多关于奶奶的事;能在某个阴雨天,抱着玩偶,想着奶奶,进入梦乡。
最后的最后,我想说:
生活从不是遗忘过去,而是带着爱继续前行。
如果你也和我一样,想通过心理咨询来看见和治愈内心的伤,又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,可以看看这位经验丰富、专业扎实的咨询师——王幼惠。
王幼惠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北师大心理学专业出身,从业超10年,服务时长6200+小时,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。
王老师擅长基于人本主义取向、心理动力取向和客体关系取向等,帮助解决个人成长、情绪管理,尤其擅长高效地处理抑郁焦虑、女性成长、童年创伤等议题。
为鼓励求助意愿,王老师特意开通3个半价咨询名额,原价600/次的咨询,仅需300元/次。
请你大胆地出发吧
到新的爱和喧嚣中去↓
如果,你也在情绪风暴中挣扎,出现抑郁焦虑、压力过大、哀悼与悲伤等心理困扰,又想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,不妨试试壹心理的「半价咨询」,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↓
作者:来访者悟空
编辑:小西
图源:图虫创意、Unsplash
股票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