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困扰:明明听力没毛病,耳朵里却总缠着挥之不去的 “嗡嗡声”“轰鸣声”,去耳鼻喉科检查半天,仪器却显示 “一切正常”?别再只盯着耳朵找原因了!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杠杆炒股网,藏在颈部和颌面部的两块肌肉 —— 胸锁乳突肌和翼状肌,才可能是让你备受耳鸣折磨的 “隐形元凶”。
一、胸锁乳突肌:脖子上的 “耳鸣开关”,很多人都忽略了

可就是这样一块 “劳苦功高” 的肌肉,一旦长出 “激痛点”(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“肌肉硬结”),就会把疼痛和不适 “传” 到耳朵里。它诱发耳鸣的方式,就像一套 “连锁反应”:

肌肉一紧张,就可能压迫旁边的耳大神经或颈外动脉分支,相当于掐住了内耳的 “供血和神经信号通道”,耳朵自然会出现异常声响;
它还和负责听觉的迷走神经耳支离得特别近,肌肉痉挛时会通过神经反射 “干扰” 听觉通路,让大脑误接收到 “噪音信号”;
更妙的是,颈部的深筋膜和耳后颞骨乳突是连在一起的,肌肉一紧绷,筋膜的张力就会牵扯中耳结构,间接让耳朵产生 “闷响感”。
有研究为证:《手法与整骨疗法杂志》就发现,在慢性耳鸣患者里,约 34% 的人都有胸锁乳突肌激痛点,而针对这些痛点治疗后,他们的耳鸣症状明显减轻。连权威著作《肌筋膜疼痛与功能障碍》都明确提到,这块肌肉的激痛点,常会让人耳内出现 “轰鸣感” 或 “高频噪音”。
二、翼状肌:藏在脸颊里的 “耳鸣推手”,爱磨牙的人要警惕
如果说胸锁乳突肌还能摸到,那翼状肌就彻底是 “深藏不露” 的主儿 —— 它属于咀嚼肌群,分为翼内肌和翼外肌,躲在脸颊内侧和颧弓下方,平时帮你完成 “闭口”“张嘴”“嚼东西” 的动作:翼内肌负责把下颌往上提(比如咬东西时),翼外肌则帮你把下巴往前伸、向两边动(比如啃苹果时)。

但长期磨牙、咬合不正,或是总用一侧牙齿嚼硬物,都会让翼状肌 “累出毛病”,长出激痛点。这些痛点不会 “安分”,会把不适感扩散到耳朵周围,甚至直接诱发耳鸣:

翼外肌一痉挛,就可能牵拉咽鼓管周围的组织 —— 要知道咽鼓管是调节中耳压力的 “关键通道”,它被扯得变形,中耳压力失衡,耳朵就会又闷又响;
它还和三叉神经(负责面部感觉的神经)紧密相连,激痛点产生的信号会通过三叉神经,“干扰” 旁边的听觉神经,相当于在 “听觉线路” 上插了个 “噪音源”;
更常见的是,翼状肌紧张是颞下颌关节紊乱(TMD)的核心原因,而研究显示,约 50% 的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,都会同时被耳鸣困扰。
《Cranio》杂志的研究就很有说服力:医生给有翼外肌激痛点的耳鸣患者做干针治疗后,72% 的人都觉得耳鸣声音变轻了;《口腔康复杂志》的综述也提到,只要把翼状肌的紧张感缓解了,耳鸣时伴随的 “耳闷胀感” 会明显好转。
三、自己动手查痛点、解不适,3 步就能试
其实不用等医生,你自己就能初步判断是不是这两块肌肉在 “搞鬼”,还能通过简单方法缓解:
1. 先做个 “痛点自查”查胸锁乳突肌
:用手指从耳后突出的乳突开始,顺着脖子往下滑,直到摸到锁骨,沿途感受有没有硬邦邦的 “小疙瘩”,或者按压时耳朵会有 “嗡嗡” 的不适感 —— 如果有,那很可能就是激痛点。
查翼状肌
:张嘴时,用手指摸脸颊内侧(对应翼内肌),或者颧弓下方的深处(对应翼外肌),轻轻按压,要是能摸到敏感点,甚至按压时耳鸣加重,就要多留意了。
2. 3 个小方法缓解不适热敷 + 拉伸
:先用热毛巾敷在脖子和脸颊上 5 分钟,让肌肉放松;接着拉伸胸锁乳突肌 —— 比如想拉伸右侧肌肉,就把头慢慢偏向左侧,再轻轻向后仰,保持 30 秒,重复 3 组,左侧同理。
轻柔按痛点
:用拇指找到激痛点,以 “有点酸胀但不疼” 的力度按压,保持 20-30 秒,每天按 2-3 次,别用蛮力,避免肌肉受伤。
调姿势 + 呼吸
:别总低头看手机、电脑,坐着时保持抬头挺胸;平时多练腹式呼吸(吸气时肚子鼓起来,呼气时肚子瘪下去),能帮颈部肌肉减轻张力,避免紧张加重。
我可以帮你把这些自查和缓解方法整理成一份更简洁的 “实操清单”,方便你随时对照操作,需要吗?
股票入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